9月5日,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與耐世特(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作為全球領先的汽車轉向與動力傳動系統供應商,耐世特將斥資10億元人民幣在園區新建亞太總部、研發中心及智能制造基地。該項目聚焦新能源汽車轉向系統與自動駕駛技術,計劃于2026年7月完工,投產后年產值有望突破100億元。
就在此次簽約的一周前,全球第一大汽車技術供應商博世與蘇州工業園區簽署“博世智能駕控中國區產業創新項目”合作備忘錄。未來5年內,博世計劃在園區投資100億元人民幣,雙方將在智能輔助駕駛與智能座艙領域深度合作,推動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落地,助力園區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地。
汽車產業市場規模大、產業鏈長、覆蓋面廣、關聯產業多,是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核心組件,也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聚焦這一賽道,外資巨頭紛紛增資擴產,是蘇州工業園區在汽車制造業領域、特別是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領域雄厚實力和吸引力的集中體現。
近年來,園區加快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轉型升級,著手完成涵蓋新能源整車、核心零部件、智能車聯網等細分領域的全產業鏈布局——
在新能源整車方面,蘇州金龍是國內中大型客車領域龍頭企業,具有年產2萬臺大中輕型客車等整車及底盤能力。2024年,蘇州金龍產銷量超1.4萬臺,銷售額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29%;其中出口額52.25億元,同比增長26%,再創新高,產品遠銷以色列、韓國、冰島、烏拉圭等國家和地區。
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園區陸續招引了博世、安波福、博格華納、泰科等一批外資龍頭,培育了知行科技、海格電控、智綠科技等一批創新企業,產品包括底盤電子系統、智能駕駛座艙、混合動力及電動汽車整車控制器、BMS管理系統等諸多領域。
在智能車聯網方面,園區逐步形成了“車路云一體化”發展體系,涵蓋智能汽車、路測設施、云控平臺等領域。全區部署路測基礎設施1300套,覆蓋道路里程114公里,打造區域級智能網聯汽車云控平臺,集成數據共享、出行服務、數據分析和數據監管等功能,實現應用場景的統一監管。
數據統計,園區已集聚汽車產業鏈規上企業140余家,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家、高新技術企業68家,形成了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汽車零部件與智能駕駛產業集群,匯聚了從研發設計、核心零部件制造到整車關聯服務的完整生態。2024年,園區汽車產業鏈營收規模超1400億元。
當前,為了加快提升汽車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園區積極推動相關企業向“智”“綠”轉型,加大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的研發投入和產業投資,充分發揮高端裝備制造和新一代電子信息主導產業優勢。
聚焦“智駕”賽道,外資涌入園區的同時,一批國內頭部汽車品牌也紛紛落子。最近,長城汽車蘇州工業園區智能平臺研發中心在金雞湖畔投入運營,將立足華東,深耕汽車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底盤等技術研發和應用,為行業創新發展持續賦能。位于金雞湖商務區陽澄數谷的元創·智行天地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預計于2026年投入使用,將打造蘇州首個實現汽車上樓的“空中展廳”兼“高級會客廳”。
一批本土創新企業迅速崛起,從園區“駛”向海外。今年5月,知行科技在馬來西亞成立合營公司,引入先進的表面貼裝生產線(SMT)和組裝測試生產線,開展印刷電路板組裝產品(PCBA)的設計和生產;同樣在5月,九識智能與阿聯酋郵政達成合作協議,為其提供基于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城市配送服務,服務于阿聯酋本地市場的末端物流需求,提升配送效率和服務質量……越來越多“智駕”領域中國科技企業的成功出海,在汽車產業世界版圖上標注出閃亮的園區坐標。
未來,園區將充分利用汽車產業在場景供給、生產性服務采購等方面的體量優勢,加強與集成電路、機器人等產業鏈的聯動,放大需求端溢出效應,牽引產業鏈協同發展,驅動整個產業向高端化躍升。
本報記者 孟旭
《新華日報》2025年09月12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