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格化管理等模式成為各地“標配”,基層治理創新似乎進入瓶頸期。但在蘇州工業園區,社區數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多元化程度最高的街道——金雞湖街道則深諳破局之道,基層治理提質增效的密碼并不僅僅在于“新招”“新詞”,更在于面對“變”能堅守“不變”,才能于“大同”中見“大不同”。
今年以來,金雞湖街道黨工委一方面推動網格“縮微”設置,織密織細基層治理網,并依托網格開啟覆蓋全轄區的上門走訪行動,摸準需求端;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承上啟下樞紐作用,針對走訪中收集和梳理出的百姓訴求,積極推進社區民生實事“揭榜領辦”,鏈接資源端……以“社區上報需求—街道組織協調—部門精準對接—資源下沉服務”的閉環路徑,實現民生實事高效響應,把“網格化”“走訪”“鏈接資源”等老招式干出了新花樣、新成效,真正解決百姓所需所盼。
一個微網格不超過100戶
把“走訪全覆蓋”落到實處
知民需、察民情是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首要前提,啃“硬骨頭”的關鍵在于讓政策、服務與民心同頻共振,第一步仍然是要知道百姓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今年,金雞湖街道黨工委制定《社工走訪工作提示》,推動全年實現兩輪走訪全覆蓋,并明確走訪職責事項,實現“一次走訪、多項達成”的目標,在傾聽群眾聲音中尊重群眾意見,在傾述組織想法中征集治理方案。
“走訪全覆蓋”,可不是簡單的工作量——金雞湖街道位于蘇州工業園區中心區域,下轄57個社區、145個小區,98條商業街區(載體),戶籍人口約22.8萬,常住人口近40萬。
如何走,才能走出實效,甚至事半功倍?“金雞湖人”用實際行動表明,這并非一拍腦袋的決定,而是深思熟慮之后的方案。今年起,街道在全轄區推動網格“縮微”設置,形成“204個綜合網格—129個專屬網格—1414個金楫先鋒微網格”服務體系。相比之前的網格化工作,如今的這張網變得更細更密,微網格平均僅50戶至100戶,最少甚至只有10余戶,成為街道最小的治理單元。
在此基礎上,金雞湖街道大力推進“強楫筑網”行動,安排專職網格員上門走訪。第二個問題隨之而來,誰來走?除了既有的社區工作人員,街道廣泛發動黨員干部、志愿者等群體,組建起一支牢牢扎根在基層的網格員隊伍。
方悅社區退休黨員孫少華是該社區“微網格33”的網格長。她充分發揮“人熟”“情熟”優勢,把走訪從工作內容變成了生活習慣。最近,她發現很多鄰居在聊天時提到處理閑置物品的煩惱。在她的奔走協調下,很快,樓幢門廳就有了一個溫馨的“共享角”,既實現閑置物品再利用,又增進了鄰里感情。
“提升基層治理水平,落到具體的基層工作中,用大白話說,就是要細一點、更細一點。”歐典社區黨總支書記湯敏莉舉例:比如,網格的劃分也有技巧,既要考慮網格員實際能承受的工作量,又要兼顧地理位置、自然地貌和交通條件,還要照顧到網格內的人群、業態分布等。歐典社區將原先粗放設置的商業街區、公園、學校3個專屬網格及覆蓋1321戶住戶的3個綜合網格,進一步細分為30個微網格。再比如,走訪也要有技巧,針對不同群體,上門的時間、溝通的方式都要有所變化,多個條線的問題盡量集中在一次走訪,不能把走訪變成打擾。
社區“發榜”部門“揭榜”
把盤活資源做到極致
密集的走訪互動,讓一批批群眾訴求浮上水面。如何解決?僅靠社區和街道,顯然都不夠。今年起,金雞湖街道開展民生實事“揭榜領辦”,面向全社會曬出基層治理中的疑難雜癥,把“盤活社區內外資源,辦好小區里外事務”做到極致。一批機關單位、機構、企業主動揭榜。
領匯社區黨支部發榜,希望在領匯商務廣場上外賣員經常聚集停車的點位附近,增設一處“暖新驛站”。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黨委揭榜,提供了電冰箱、落地式風扇、微波爐等硬件,外賣員們有水可飲、有飯可熱、有涼可乘,廣場停車也更有序。
星公元社區黨支部發榜,因為不止一位居民提到,高溫天里很難儲存食材,到了菜場不知道買什么。一句無心的吐槽,也被網格員細心地記錄下來。蘇州工業園區市場監管局黨委揭榜,鏈接專業人員走進社區,為居民們講解食品安全常識。
沁苑社區黨總支發榜,有老年居民反映,前往金雞湖衛生服務中心的公交1006路支線發車晚、間隔久,乘坐最早班車還是趕不上體檢時間。蘇州工業園區新惠巴士有限公司黨支部揭榜,將該支線停靠運營時間提前半小時,并增加了運營班次。“巴士早點到,民生不遲到。”沁苑社區退休教師志愿者郁文娟如是評價。
有人好奇,小小社區發榜,憑什么能吸引到這么多機關單位、職能部門的關注?誠然,這樣的影響力并非一蹴而就。成立3年多來,金雞湖街道以黨建為媒介,已累計吸納18家機關單位、62所學校、46家物業公司、41家銀行、8家醫院、441家企業,共計616家主體加入了街道的“鄰里黨建共同體”。一言以蔽之,“朋友”多了,辦法自然就多了。在金雞湖街道,“朋友”間的守望相助已蔚然成風。
“‘揭榜領辦’既要有組織領,也要有資源和能力辦,發榜要注重群眾需求、治理難度與現實價值,揭榜要關注資源的有效性和機制的長效性。”金雞湖街道黨建辦負責人說,最終目標就是要讓群眾滿意。
推廣可復制的經驗
把治理難點變成民生亮點
85%的小區建成超10年,30%消防設施存在不同程度損壞老化,停車位缺口達1.1萬個且還在不斷增加,“新蘇州、老蘇州、洋蘇州”眾口難調,“年輕化、高知化、國際化”各有要求……這是金雞湖街道當前面臨的基層治理現狀,“小馬拉大車”的問題既典型又突出。面對龐大的、日益增加的服務體量,街道除了扎實做好眼前的事,更需要建立管用的長效機制。
早早意識到這一點,金雞湖街道在持續的探索與實踐中,逐步“攢”出了一批制度化、可復制的經驗。金雞湖街道相關負責人以“揭榜領辦”舉例,金雞湖所轄社區均為城市社區,沒有集體資產及經營性收入來源,街道常常“有心想辦事、無力去辦事”。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城市社區的業態豐富,駐區單位多,可鏈接的資源多。如果不能把這些資源盤活,相當于“坐在菜園餓肚子”。
再如,面對基層工作人員捉襟見肘的共性困境,利用AI賦能基層治理已是大勢所趨。今年以來,金雞湖街道加速探索數智治理一體融合。街道“數字駕駛艙”平臺已建成黨建引領、審批服務、綜合執法、網格管理、指揮調度五大基礎模塊,覆蓋107項業務,接入12個部門核心業務系統,同時還接入了7100余路公安、城管、防汛、物業等視頻資源,以及河道水質監測設備、無線可燃氣體探測器、智慧用電監控系統等一系列物聯網設備,在全轄區鋪開一張無形的數字治理網。
今年以來,金雞湖街道11個鄰里黨建片區圍繞基層治理、為民服務等事項召開77次輪值會,既分享成功經驗,也交流遇到的困難。各社區黨組織書記們紛紛現身說法,有的毫無保留地亮出本社區的“兩把刷子”,有的拋出問題放下身段誠懇請教……在互動中建言獻策,推動街道基層治理的相關機制不斷完善升級。
基層治理是永恒課題。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街道黨工委書記顧平說,對標不斷發展的時代要求和現代化治理目標,無論是深化鄰里黨建合作,還是推動治理方式創新,抑或是豐富惠民服務供給上,仍有許多攻堅任務亟待破題,金雞湖街道的探索不會停止。
今年下半年,金雞湖街道將繼續強化項目功能,向上對接開展“揭榜領辦”項目,向外鏈接開展鄰里黨建共治項目,向內承接開展強基惠民試點項目,向下銜接開展黨建為民服務項目、“書記領辦”微實事項目,把治理難點變成民生亮點。
記者 孟旭
《新華日報》2025年08月15日第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