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委員會
編者按:生物制造被認為具有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潛力,已成為國際競爭前沿陣地。我國已將生物制造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寫入《“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明確其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蘇州工業園區作為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產業高地,依托優渥的產業基礎和完整的產業鏈,積極布局生物制造發展新賽道,專門出臺專項支持政策,重點拓展生物制造在生物醫藥、食品、生物基材料、生物制造設備等領域的應用,搶占生物制造產業發展先機。
傳統模式下,企業研發周期往往比較漫長且困難,一個產品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這段路程經常被產業界描述為“最后一公里”,也被認為是讓大量創新企業折戟的“死亡之谷”。隨著中試放大環節的崛起發展,在實驗室和應用場之間“鋪路架橋”,幫助企業向上游和下游兩端延伸。
園區目前集聚了引航生物、鎂伽科技等一批平臺型企業,聚焦自動化平臺、原材料加工、工程菌株構建、配套設備等方向,搶灘布局生物制造黃金賽道。
十年磨一劍
讓創新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近日,一則融資動態引發合成生物行業極大關注。國內領先的合成生物企業蘇州引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引航生物”)再獲超億元融資,加速全球新品商業化。 這家成立僅十年的合成生物學企業,在融資寒冬中依然獲得多家一線資本加持。 2015年,當合成生物學在全球還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時,引航生物已在園區悄然誕生。創始團隊憑借在跨國藥企及生物制造領域的深厚積淀,敏銳捕捉到生物制造產業化的巨大機遇。 引航生物自成立以來,始終專注于合成生物技術創新研究及產業化轉化,憑借獨特的“AI+合成生物”雙輪驅動技術平臺和全產業鏈垂直整合優勢,已成功開發了高通量自動化DNA組裝、并聯型基因編輯、新型基因開關等多項前沿技術。 在藥品生產上,引航生物突破了酰胺醇類抗生素這個系列產品的合成方式,實現了產業升級,目前已經形成了數千噸規模級別的產業化落地。 在膳食補充劑上,引航生物通過AI驅動的高通量合成生物技術平臺及全產業鏈供應優勢,在該領域實現了NMN/NAD等煙酰胺核苷酸系列抗衰原料的規模化生產與穩定供應,目前,該產品系列已通過cGMP、KOSHER、HALAL等多項國際認證,市場覆蓋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 今年5月,引航生物憑借卓越的原創研發能力、穩定的全產業鏈供應能力及持續增長的發展態勢,榮登2025年度生物制造?未來智藥TOP10。 值得一提的是,在進行技術開發、建立產品管線這一過程中,AI技術的快速發展給生物制造行業實現從1到100的關鍵一躍帶來巨大想象空間。
“AI+生物制造”
引領未來產業創新潮
7月28日,2025智博會于園區啟幕。開幕式上,專家們指出,人工智能技術的跨界融合創新,已成為推動各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事實上,近些年快速發展的AI和大數據技術在生物制造中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AI對科學研究的賦能已是必然趨勢。依托優越的人工智能及數字產業基礎,園區涌現出引航生物、鎂伽科技等一批企業,利用AI賦能科研新范式。
去年,鎂伽科技通用型智能自動化生物實驗室——鎂伽鯤鵬實驗室3.0隨著預訓練大模型掀起全球AI革命浪潮時應運而生,新一代實驗室的實驗通量提升40倍,數據生成能力提高100倍。
據了解,鎂伽鯤鵬實驗室是鎂伽科技自主研發的智能化自動化生物實驗室,于2021年正式推出,專注于細胞基因編輯、高通量藥物篩選、類器官自動化、中醫藥研究發現、合成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將工程技術與生命科學深度融合,致力于為行業提供先進生產力工具,打造推動生命科學的加速器。該實驗室構筑了一個涵蓋“自動化+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的多方位能力生態體系。
鎂伽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基于各場景海量數據與業務特性的定制化設計與訓練,鎂伽AI Agent已在藥物發現、合成生物學、多組學研究、晶圓檢測、晶圓切割等領域實現產業級應用。”
作為國內合成生物學自動化領域的代表性企業,鎂伽科技目前已經開發了高通量菌種篩選系統、全自動酵母定向進化系統等,進一步推動合成生物學技術產業化應用。
多措并舉
讓生物制造跑出“園區速度”
中試是生物科技創新成果向工業生產轉化的關鍵環節,是生物制造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如何加快實現“1到100”的產業化放大,釋放“裂變效應”,園區已經繪制一張線路清晰的發展藍圖,著力打造生物制造增長新引擎。
今年3月,園區發布《生物制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為工藝放大環節量身定制相關措施,系統謀劃布局生物制造共性技術平臺,探索建設微生物菌種保藏庫、標準生物元件庫、生物信息庫,圍繞生物制造中試放大與規模化生產需求,支持建設高通量、智能化、自動化概念驗證與中試平臺。
在AI賦能研發創新方面,《行動計劃》聚焦基因編輯、蛋白質設計、代謝途徑優化、高通量實驗等環節,加快人工智能與生物制造新技術深度融合應用,探索布局高通量篩選和AI模擬運算等技術平臺,支持生物大模型平臺在生物制造領域的應用。
產業端與政策端協同發力,展現出“技術突破—政策護航—資本涌入”的全鏈條發展活力,加快推動生物制造從實驗室研發,向規模化產業化加速邁進。
玉米可以“變身”服裝,秸稈能夠制作塑料替代制品……新技術正將很多不可能變成可能。接下來,園區將結合現有產業基礎優勢,不斷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拓展應用場景,推動合成生物制造產業走上發展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