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園區一家企業通過創新實施清潔生產成功完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修復為區域綠色轉型提供了生動實踐。該案例是園區首例以清潔生產替代傳統賠償的生態環境損害修復項目實現了企業環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相融合。
今年3月,蘇州工業園區某專用設備制造企業因未按規定更換活性炭,導致有機污染物排放增加,造成約1.4萬元的大氣環境損害。在賠償磋商過程中,蘇州工業園區生態環境局與企業充分溝通,介紹多樣化替代修復方式。企業最終選擇以實施清潔生產替代性修復來履行賠償責任。
2024年,蘇州市生態環境局出臺《關于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中實施清潔生產替代性修復的辦法(試行)》,旨在推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清潔生產有機結合。園區生態環境局積極引導企業依規開展替代修復,將環保壓力轉化為轉型動力。
確定修復方案后,該企業累計投入11.5萬元,用時三個月完成5臺注塑機冷卻水系統的改造。經驗收,改造后每小時節水21.7立方米,年節電約4.1萬度,預計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8噸,實現了“水碳”雙降。企業在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的同時,滿足了替代性修復要求。
針對小額賠償企業“修復成本高、落地難”問題蘇州工業園區今年創新推出為企業量身定制的“勞務代償”機制鼓勵企業通過環保宣教服務履行責任。
目前,累計有3家企業通過該方式完成修復認證。如,某新材料企業的4名員工參與半日環保宣講,當天即完成賠償認證;某新能源企業10名員工掛牌成為企業環保導師,為“童浦觀察團”的孩子們講解海綿城市與新能源知識,指導制作雨水花園模型;某空調企業5名員工走進社區共建“共享花圃”,現場傳播環保理念,增強生態教育功能。這些實踐打破了傳統賠償模式,推動企業從“被動擔責”轉向“主動作為”,讓賠償成為價值創造的起點。
蘇州工業園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多樣化舉措既加速了生態環境修復的落地,也助力企業塑造綠色形象、優化管理、降本增效。未來,園區將繼續深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努力構建多元共治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貢獻更多“園區經驗”。
來源:園區生態環境局、引力播